栏目介绍 《最新科研进展》主要向您报道药大最新科研进展。希望能方便广大CPUer更多了解药大科研情况。科技创新,砥砺前行。(以下文章按照影响因子排序, 点击论文标题获取原文链接) 1 孔令义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新研究成果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缺失,语言能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AD依旧无法治愈,主要归因于AD发病机理不明确以及对疾病诊断困难。AD的发病机制相关假说及靶点较多,越来越多研究表明Tau蛋白的病理发展与AD的认知功能高度相关。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新型功能材料能够实现对疾病同时诊断和治疗。因此,针对Tau通路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用于AD的治疗和诊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纳米金属有机框架(Nanoscale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NMOFs)因具有多种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如均匀可调的孔径,高负载能力,可控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和改善的生物相容性等。 孔令义教授团队选择NMOF磁性材料Fe-MIL-88B-NH2为载体,通过酰胺缩合反应在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用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将靶向Tau蛋白试剂5-氨基-3-(吡咯并[2,3-c]吡啶-1-基)异喹啉(Defluorinated MK6240,DMK6240)连接于Fe-MIL-88B-NH2表面,用来增强该系统对磷酸化Tau蛋白的靶向作用,最后将Tau蛋白聚集抑制剂——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封装在该系统中,该系统不仅能递送药物,还可作为核磁成像造影剂。通过XRD、IR、TGA、SEM等方法对该体系的组成、形貌等特征进行了表征。通过高内涵、MRI、Morris水迷宫等体内外实验证明,Fe-MIL-88B-NH2-NOTA-DMK6240是优良的T2加权核磁成像造影剂,Fe-MIL-88B-NH2-NOTA-DMK6240/MB可以像“导弹”一样定点释放MB,抑制磷酸化Tau的聚集,保护神经元,最终改善AD的症状。 2 戴岳、魏志凤团队在Cancer Letters发表有关牛蒡子苷元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成果 近日(2020年8月2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ancer Letters( IF 7.36)在线发表我校戴岳教授团队关于中药牛蒡子活性成分牛蒡子苷元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成果—— Arctigenin disrupts NLRP3 inflammasome assembly in colonic macrophages via downregulating fatty acid oxidation to prevent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博士研究生乔思邈为第一作者,戴岳教授与魏志凤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 结直肠癌是发生于结、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风险高且造瘘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疗和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大,而靶向药物价格昂贵且易耐药。近年来,随着对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和5-氨基水杨酸已被用于结直肠癌的防治,但胃肠道不良反应等限制其长期应用。戴岳团队的研究发现,牛蒡子苷元口服给药可有效阻止氧化偶氮甲烷/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的发生与发展,其作用与显著抑制结肠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下调IL-1β表达相关。非靶向代谢组学等研究发现,牛蒡子苷元通过下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表达,选择性抑制巨噬细胞中脂肪酸氧化(FAO)代谢,降低α-tubulin乙酰化,阻遏NLRP3炎症小体复合物形成。体内外过表达试验证实,“下调FAO—抑制NLRP3炎症小体组装—减少IL-1β释放”为牛蒡子苷元阻遏CAC的关键机制。研究成果将促进牛蒡子苷元的开发利用,深化FAO、NLRP3炎症小体异常活化在CAC发生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3 孔令义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最新科研成果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F 6.205)在线发表我校中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系孔令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Design and SAR of Withangulatin A Analogues that Act as Covalent TrxR Inhibitors through the 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 Showing Potential in Cancer Treatment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20,63, 11195-11214,DOI:10.1021/acs.jmedchem.0c01128)。我校2016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王成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孔令义教授和王小兵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迅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唯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该文章被选为该期刊2020年63卷19期的封面文章。 孔令义教授团队前期从苦蘵中分离得到的睡茄内酯类化合物withangulatin A。发现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由于其靶点不明确,并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大,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期望得到靶点明确的天然产物修饰物。结合文献研究,确定对4-位羟基从两个方面,即酯化和氨基甲酸酯化两个方面进行结构修饰,经过多轮优化得到41个衍生物,初步的细胞毒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a对结肠癌细胞表现良好的抑制活性。 采用我国研究人员开发的PharmaMapper平台进行靶点的搜寻,结合网络药理学推测13a作用的靶点是TrxR,该推测在体外酶活实验中得到确证。 进一步综合使用共价键分子对接、HRMS、在线NMR分析和蛋白质谱等证明13a可以通过共价键结合在TrxR的498号硒代半胱氨酸残基,特异性的抑制TrxR。 对13a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发现13a作为新型的TrxR共价抑制剂,通过抑制Trx,激活ASK1-P53通路,损伤肿瘤细胞DNA和周期阻滞;同时,通过抑制TrxR,使得细胞产生大量ROS,诱导细胞凋亡,达到肿瘤的潜在治疗效果。 4 马爱霞教授研究团队在PharmacoEconomic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医药商学院马爱霞教授研究团队在药物经济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PharmacoEconomics(2019年 IF 3.563)上发表了题为“ Cost-Effectiveness of Tofacitinib for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China ”的文章。该文已于2020年9月15号在线发表。马爱霞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田磊副教授与学院硕士毕业生、美国南卡大学博士生熊效墨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为本文通讯单位。 该研究通过建立Markov模型,分析了在中国国家医保谈判背景下,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终生治疗中,将托法替布加入中国现有的类风湿关节炎标准治疗模式的经济性。结果显示,托法替布加入现有标准治疗模式后,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还可以节省总医疗成本。而在其他国家,托法替布加入标准治疗模式后,虽然其QALYs增加,但因为其药品价格昂贵,因此其总医疗成本也相应增加。中国由于国家医保谈判之后该类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使托法替布加入后的总医疗成本与标准治疗模式相比更低,也验证了国家医保谈判的惠民效果。 帮推须知 《最新科研进展》栏目旨在整理药大最新科研进展报道。诚挚希望各位老师如有新的信息可以于每月月底前将本月的科研进展发送至官微邮箱cpuweixin@163.com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服务号 编辑|刘美茹 |